欢迎访问北京钱学森中学!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落红护花” —钱中初二年级“如何让园林废弃物变废为宝”科普讲座

来源:北京钱学森中学 发布时间:2025-09-24

  为深化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探索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9月19日,北京钱学森中学针对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了以“如何让园林废弃物变废为宝”为主题的科普讲座。本次讲座由于祥民老师主讲,系统梳理了园林废弃物的定义、处理现状及资源化利用路径,为同学们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态知识桥梁。




  第一:认识园林废弃物:被忽视的“天然资源”

  园林废弃物是城市绿化养护过程中产生的天然有机废弃物,具体涵盖春日修剪绿植产生的枝条、秋日自然脱落的落叶,以及绿化更新时替换的枯木等。长期以来,这类废弃物多被纳入常规垃圾清运体系,不仅加重了城市环卫系统的处置压力,更造成了天然有机资源的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园林废弃物产生量已突破2亿吨,如何推动其从“垃圾”向“资源”的转化,成为当前城市生态治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二:国内探索:从“简单处置”到“循环利用”的转型

  从国内发展来看,园林废弃物处理已从“简单填埋”走向“循环利用”。过去,多数城市将枯枝落叶与生活垃圾混收混运,要么填埋产生甲烷,要么焚烧污染空气。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和生态理念普及,北京、上海、苏州等城市率先探索资源化路径——北京建立专门的园林废弃物处理厂,年处理能力超10万吨;苏州将处理后的有机基质用于城市绿化,实现“从园林来,回园林去”;不少中小城市也开始引入粉碎设备,在社区、公园就地处理,减少运输成本。

  第三:多元处理方式:让园林废弃物“各得其所”

  于祥民老师在讲座中重点介绍了三种成熟的园林废弃物处理方式,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场景,让“变废为宝”有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最常见的是堆肥还田。工作人员会先将枯枝、落叶、杂草等粉碎,再加入专门的微生物菌种,通过堆沤让这些废弃物慢慢腐熟。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3个月,最终原本的“废料”会变成黑乎乎、富含养分的有机肥料——用来养花,花朵会开得更鲜艳;用来种树,树木根系能更健壮;甚至还能用来改良板结的土壤,让土地重新恢复活力,真正实现了“养分回到土壤中”的自然循环。

  对于木质化程度高的枝条、树干,还有一种实用的处理方式——生产生物质燃料。这些坚硬的废弃物被粉碎后,会被压缩成颗粒状的燃料,既能替代煤炭用于冬季供暖,也能作为发电的原料。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降低碳排放,特别适合大型处理项目推广。

  除此之外,园林废弃物还能“变身”实用品和艺术品,也就是制作环保建材与文创产品。一些企业会把粉碎后的木材纤维和环保胶黏剂混合,制成人造板材、生态花盆等,既环保又耐用;还有手作爱好者,会用枯木、松果等创作摆件,让原本要被丢弃的废弃物,变成兼具美感与意义的艺术品,大大拓展了园林废弃物的利用空间。




  本次科普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初二年级学生系统掌握了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知识,更在其心中播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期待同学们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主动参与到城市生态保护实践中,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杨梓萱 刘恒佑 路迪茵

  图片:初二年级组

  编辑:刘阔 赵佳雪 高欣

  审核:王连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