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新闻
别了,甘肃!——北京钱学森中学初三直升班甘肃研学第六天
来源:北京钱学森中学 发布时间:2025-04-30
翔九天万里,品一味千年
六天五夜的甘肃研学之旅迎来尾声。从河西走廊的嘉峪古道到现代科技的星辰征途,从敦煌壁画的千年色彩到一碗牛肉面的匠心温度——最后一天,我们在兰州用科学与人文的交响,为这段旅程画上圆满句号。
九天万里——火箭主题沙龙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驶入兰州西站的列车车窗上。伴着悠长的汽笛声,直升班同学们结束了为期一周的塞外研学。窗外景色已从戈壁荒漠变为城市轮廓,但同学们脸上仍带着大漠风沙留下的兴奋。刚出车站,大家便赶往兰州牛肉面博物馆——一场火箭主题科研沙龙正等待着这群求知若渴的年轻人。
兰州大学的明老师早已在此等候。作为在校学者,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传统化学燃料到新型复合材料的演进历程,特别强调我国在绿色环保燃料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投影仪上切换的分子结构图与燃烧效率对比表,让复杂化学原理变得生动直观。
分组研讨环节精彩纷呈。同学们组成十个课题小组,热烈讨论燃料研究进展,探讨声交织成科学探索的交响曲。不知是谁轻声感叹:"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和我们研究的火箭,是否寄托着同一个梦想?"这句话让许多人陷入沉思。是啊,从飘逸彩带到喷射尾焰,从神话传说到科学实践,中华民族对苍穹的向往从未改变,只是追寻的方式愈发接近真理。
回望这段旅程,同学们不仅用脚步丈量河西走廊,更用科学眼光重新认识了星空。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或许正是研学最珍贵的收获。为留下难忘记忆,老师们精心策划了惊喜环节:统计研学期间过生日的师生名单,在最后一天送上别致蛋糕。蛋糕上手写着深情祝福:"愿你在求知路上永葆热情"、"祝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等,字里行间寄托着师长的真挚期许。
千年一味——游兰州牛肉面博物馆
沙龙结束后,期待已久的味蕾盛宴到来——我们品尝了地道兰州牛肉面!这碗承载饮食文化精髓的面食,完美诠释"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魅力:清亮高汤如琥珀澄澈,白嫩萝卜片晶莹剔透,鲜红辣椒油香气扑鼻,翠绿香菜蒜苗点缀其间,金黄面条筋道爽滑。每一口都是味觉享受,更让我们体会到兰州人对美食的极致追求与匠心传承。
午后,我们探访兰州牛肉面博物馆。这座特色博物馆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陈和多媒体展示,系统呈现牛肉面从丝绸之路走来、历经百年的文化脉络。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了解到:甘南牦牛肉与三十余种香料的黄金配比,"三遍水三遍灰"的古法和面工艺,以及"大宽""韭叶""毛细"等十余种拉面技法的精妙差异。
最难忘的是体验环节——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同学们尝试拉制面条。虽然动作笨拙,面团时而断裂时而粘连,但欢笑声中,每个人都感受到传统手艺的深厚底蕴与劳动乐趣。这场集味觉享受、文化熏陶与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研学,让我们对"黄河明珠"兰州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别了,兰州!别了,甘肃!
此刻倚在动车窗边,黄土高原的褶皱被夕阳染成铜色。车厢电子屏显示实时车速——307km/h,恰与今日研究的火箭燃料燃烧温度307℃形成奇妙呼应。前排同学播放《河西走廊》纪录片,屏幕上张骞的马队与我们并驾齐驱,驼铃与高铁嗡鸣在时空中共振。列车驶入太行山隧道群,黑暗与光明交替书写归途。有人翻开写满公式的笔记本,纸页在阅读灯下泛暖黄;有人对着车窗拍摄延时影像,玻璃倒影里,充电宝蓝光与星图蛋糕残烛在暮色中流转。忽然明白,这截飞驰的车厢何尝不是时代的梭子,正在经纬线上编织新丝绸。
报站广播响起时,华北平原的灯火已在天际连缀成星链。背包里的拉面匠人徽章与航天纪念章叮当作响,金属凉意渗入指尖。这1300公里的归程让我顿悟:从驼队到高铁,从飞天壁画到寰宇星辰,人类始终用不同方式丈量天地。就像窗外流动的山河,既是张骞凿空的舆图,也是我们亲手绘制的火箭轨迹草稿。
六天的研学之旅,我们:
✅探索千年甘肃的历史文化
✅观礼火箭发射的壮观场面
✅研究嘉峪城关的军事智慧
✅破译敦煌壁画的色彩密码
✅学习航空航天的相关知识
✅品尝承载千年传承的牛肉面别了,兰州!别了,甘肃!
供稿:彭泊钧
摄影:郑寒木、随行教师
视频剪辑:陈星彤
编辑:方盼、赵佳雪
审核:王连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