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钱学森中学!

网站首页 > 集团办学 > 钱中北校区 > 校区活动新闻

集团办学
钱中教育集团
北京钱学森中学
钱中北校区
槐房小学
东高地一小
东高地二小
东高地四小
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

〖校园动态.学科专家指导〗 以听促教 以评促研 北京钱学森中学北校区初中英语专家指导青年教师课堂

来源:北京钱学森中学北校区 发布时间:2025-08-02

〖校园动态.学科专家指导〗

以听促教  以评促研

北京钱学森中学北校区初中英语专家指导青年教师课堂

北京钱学森中学北校区本学期继续推进研究型学校建设项目,外聘“学科专家工作室”的专家们继续走进北校区指导各个教研组的课堂教学以及学科实践活动,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更是精准与专业。

作为我校区的外聘初中英语学科专家车向军老师,本学期就初中英语青年教师的培养继续对我校的初中英语教学教研给以了大力的支持及专业的指导。为了更好地传递学校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引导青年教师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责任,加强青年教师对学科知识体系、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我校初中英语教研组本学期邀请车老师对组内两位青年教师,初三董丽坤老师和初一王畅老师进行听评课教研指导,以期达到以听促教,以评促研,努力打造高效英语课堂的学科教研目的。

从两位青年教师的备课到上课,再到评课,车老师都提供了个性化、持续性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两位教师也在融入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资源共享的团队氛围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长。

这次两位青年教师结合所教年级的不同特点选择了两节不同课型,初三的董丽坤老师上了一节初三英语模拟试卷作文讲评课,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升英语写作技巧。初一的王畅老师上课的主题是一节教材阅读课,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深层思维。

面临初三毕业升学的压力,试卷讲评课是必做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课型。董老师的试卷讲评课重在体现“再次学习”的价值,是进一步提升复习效率、实现中考目标的关键所在。



董老师的作文讲评课的核心任务是精准分析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错误,找到学生个体和班级共性的知识漏洞、能力短板、思维误区、审题障碍、表达不规范等问题。比如针对分析出的审题不清问题,在课上董老师设计讲评任务,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挖掘提示中隐含条件、明确问题指向的能力。董老师还结合个性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各自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原因,进行逻辑推理,尝试自我纠正。同时教师也针对卷面书写、格式规范、语言表达暴露的问题,在课上进行了纠正和强化训练。一节英语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对于考场习作的评价标准以及出现的集中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达到了试卷讲评的目的。

  



王畅老师以教材为载体,以作者的视角讲述分析在成都的旅游经历。王老师在语篇深度解读、真实情境交际以及文化比较等角度进行了文本解读,让学生们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时间中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情感,给人一种也想到成都走一走的冲动。王老师在课上基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了逐层深入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主旨,探究阅读细节,推理深层含义,达到了一节英语阅读课培养提升学生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双重目的。



     在评课环节,两位教师均得到了车老师的肯定和课后提升指导,两位青年教师获得了极大的专业认可和激励。车向军老师将课堂现象与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方向、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连接,帮助两位青年教师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式,引发深层次反思,带来强烈的观念冲击。车老师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基于理论和实践的改进建议,指导两位青年教师将新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同时,结合现实教学,车老师也为英语教研组带来最新的学科动态和评价趋势,拓宽老师们的视野。

   

   得益于专家车老师对常态课(汇报课)的高水平指导,既能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技能,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也能为整个英语教师团队带来更多更新的学习机会,受益最多的应该是英语课堂上的师生们。

 

附:两位青年教师在此次听评课活动中的收获感受:

1. 董丽坤老师 

本学期有幸聆听教研员车老师指导我的英语听评课,收获深刻。车老师精准聚焦初中英语学科特点,其点评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她尤其强调要在真实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指出课堂设计应紧扣目标,活动需服务于有效输入与输出。车老师引导我们透过教师“教”的表象,深入观察学生“学”的实效,就是关注学生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及语言产出的质量,如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其细致入微的观察角度(如师生互动、情境创设、纠错策略)和基于证据的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评课框架,极大提升了评课的专业性,对优化自身英语教学实践启发良多。

 

2. 王畅老师 

车向军老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她对我阅读课《Hot and Cool》的肯定让我备受鼓舞,特别是板书设计得到认可更增强了我的教学信心。我针对车老师提及的导入环节的优化建议引发了一些思考,新课导入不仅要激发兴趣,更要精准搭建新旧知识桥梁,为后续阅读以及输出环节做好铺垫。这次听评课让我明白,教学改进永无止境,今后我会更注重课堂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将此次听评课的思考转化为实践,不断提升。

 

供稿:刘伟  董丽坤  王畅

摄影:刘伟

编辑:张仑  王畅

审核: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