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课程培训〗 建设学科课程 深耕课堂实践
来源:钱学森中学北校区 发布时间:2025-06-26
〖校园动态.课程培训〗
建设学科课程 深耕课堂实践
为了落实国家关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推动学校课程建设规划落地,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北京钱学森中学北校区于近日再次邀请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的刘婧主任,为学校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以及青年教师们带来第二场“学科课程建设的理解与实践”的专题培训,给老师们带来了详实的学校学科课程建设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学科课程的建构过程和模式。此次培训由课程教学中心李憬斌主任主持。
![]() | ![]() |
![]() | ![]() |
一、系统讲解,厘清思路
首先刘主任带着老师们回顾了第一次培训中与课程相关的不同定义和学科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框架,然后介绍了多所学校成功的优秀课程建设案例,让听会的全体教师对于学科课程建设更加清晰。刘主任结合与学校航天特色相关的北航实验学校化学学科案例,深入解析了基于“学科概念”的特色课程群构建路径,指出其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清晰的纵向进阶与横向融通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进行学段重整,实现贯通并依据学生兴趣需求设计模块,从初中初步感受到高中综合应用与价值判断,最终促进学生素养的螺旋式进阶。刘主任接着介绍了育英学校物理学科的亮点,特别强调其“初高衔接课程”通过初中“智趣课程”与高中“强基课程”的创新设计,实现了知识方法思维的自然过渡与视野拓展,有效应对了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同样依托了基础、拓展、研究类的三层级课程框架。
最后,刘主任重申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四要素的核心地位,鼓励各教研组借鉴优秀案例经验,紧密围绕钱学森中学自身特色,聚焦学科主题,系统梳理整合基础、拓展、研究类课程资源,明确各学段素养进阶目标,逐步构建起逻辑清晰、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群,第二次课程培训为学校教师,特别是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提供了完整清晰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实用思路和具体方法,有力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 | ![]() | ![]() |
二、深入研讨,聚焦实践
刘主任的讲座培训结束后,初高中两个学段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带着本组在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刘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讨论非常热烈,聚焦于如何将两次课程培训的理论和框架真正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
有组长问:“我们学科也想建特色课程群,但感觉无从下手,有没有更具体的操作步骤?”刘主任结合育新学校的案例再次强调,关键在于找准学科的“核心大概念”或特色方向,围绕它去整合基础、拓展、研究三类课程资源,形成有逻辑的体系。她建议可以先从梳理现有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开始,看看哪些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整合升级。
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一位组长提出了课时紧张的困惑:“拓展和研究类课程需要时间,会不会挤压国家课程的基础教学?”刘主任解答道,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核心不是简单增加内容,而是更深入地理解和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提升基础课堂的效率和深度。拓展和研究类课程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自然延伸和深化,可以利用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等时间,关键是要做好整体规划和内容选择,避免重复和碎片化。
![]() | ![]() | ![]() |
跨学科课程建设也是讨论的热点。有组长关心:“跨学科课程怎么设计才能既有融合,又不失去学科本味?”刘主任建议,跨学科项目一定要有明确的学科核心目标作为“锚点”,其他学科是辅助和拓展。比如,一个围绕“环境保护”的项目,化学组可以聚焦污染物分析,生物组研究生态影响,地理组关注空间分布,语文组负责撰写调查报告。这样既实现了融合,又确保了各学科核心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
刘主任还耐心解答了关于课程评价如何操作、青年教师如何参与课程建设等问题。她鼓励教研组长们带领团队,基于现有的教学实践和优势,大胆尝试,逐步完善。她强调,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静下心来深耕细作,最终目标是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 | ![]() |
![]() | ![]() |
刘主任的讲解系统清晰,案例生动实用,互动讨论解答了很多实际操作中的困惑。这次培训帮助老师们更新了课程观念,理清了建设思路,学到了实用的方法。希望各位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青年教师们,以这次培训为起点,积极行动起来,带领学科团队深入思考本学科的课程建设,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精品化打造、特色课程集团化发展”三个方面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为提升育人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贡献力量。期待大家共同努力,让北京钱学森中学北校区的课程建设结出丰硕的成果。
撰稿:曹文菁
摄影:曹文菁
编辑:张 仑 王 畅
审核: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