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钱学森中学!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数学之美,玩转课堂!——钱中初中数学组研讨会揭秘“AI解题”“折叠奥秘”与“竞赛之路”

来源:北京钱学森中学 发布时间:2025-07-02

  初中数学组研讨会

  6月25日下午,初中数学组的研讨室里,一场关于数学教学创新与深度的思想碰撞正在热烈进行。本次研讨会聚焦三大亮点:刘松老师的AI融合活动课、窦银萍老师精心打磨的说课设计以及张焦博老师对数学竞赛体系的深度解析。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干货满满的教研现场!

  一、AI赋能,从轮胎换位玩转方程建模!



  轮胎换位问题

  刘松老师带来了一节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动课《轮胎换位问题》。这堂课巧妙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汽车轮胎换位,转化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一场精彩的数学建模之旅。



  真实情境驱动:课程从与学生家庭息息相关的汽车保养问卷调查切入,引发学生对“为何要轮胎换位”的思考,同时强调了安全驾驶的重要性,自然引出数学问题。

  方程思维进阶: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将问题逐步抽象化。课堂清晰地展现了问题解决的“线”: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们运用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乃至分式方程等不同数学工具



  AI技术“丝滑”应用:刘老师巧妙应用AI技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引入课堂,开阔了学生视野。



  高阶思维与育人价值:课堂最后抛出的“六轮货车轮胎换位”问题,将学习推向深入,强调学以致用。刘老师鼓励学生进行新技能的尝试,课下同学们也纷纷创建智能体。课堂延伸进平时的生活。

  组内评课时,各位老师纷纷对这节课给予高度评价。王丹琳老师认为,这节课的思维深度令人赞叹。谷仕敏老师特别赞赏这节课的AI应用部分,认为它“丝滑”地服务于数学教学本身。陈智兵老师进一步强调,这堂课是“人脑主宰AI”的典范,青年教师应学习如何将AI作为“智能课堂”的亮点手段,而非被其替代。刘盼老师指出,刘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清晰的问题线和方法线贯穿始终,这节课开拓了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夏院俊主任高度评价刘老师“善于学习新知识并应用”,对青年教师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并鼓励大家要勇于走出第一步,平衡好事务性工作与教学研究,多从新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渗透了安全意识,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并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



  初中数学组研讨会

  多位老师点评摘要:“六年级孩子的思维广度和深度甚至超过中学生!”(谷仕敏老师)

  “科技信息泼面而来,切入角度新颖,眼前一亮!”(胡秋生老师)

  “学到了很多新理论,对备赛很有启发。”(窦银萍老师)

  “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条理性、层次性值得加强学习。”(夏院俊主任)

  这堂课不仅是一节优质的“微项目式学习”课例,更点燃了与会老师对创新教学的热情。

  二、精研设计,在矩形折叠中探寻几何本质!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聚焦窦银萍老师为“驼铃杯”准备的说课设计——一节以矩形折叠为核心的活动课。

  1活动核心

  课程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折叠矩形纸片,引导他们发现并探究其中蕴含的线段相等、角相等、图形全等等几何关系。

  2研讨焦点

  老师们围绕本节课的活动环节设计、教学目标设定以及重难点的突破展开了深入讨论。

  3优化建议

  刘松老师和夏院俊主任等提出了关键性建议:

  明确核心目标:需要更清晰地定位本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轴对称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还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建议从高位目标(如轴对称)出发进行逆向设计。

  聚焦问题,避免发散:夏主任指出,单纯“找相等线段/角”可能问题指向性不足,学生操作后容易发散而抓不住重点。建议可以从特殊情形入手,逐步开放到一般情况,让活动更有层次感(“一个活动,一个层次,逐渐渗透”-刘老师)。

  深化探究对象:建议将探究重点更明确地指向折叠后产生的特定图形(如出现的三角形、四边形)及其性质,并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研究,特别是对折痕本身的研究。



  本次研讨为窦老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强调了活动课设计需目标清晰、问题聚焦、层层递进的重要性。

  三、贯通培养,筑基未来!

  张焦博老师为与会老师们分享了梁志斌教授关于初中数学竞赛培养的系统介绍,还有自己认真学习该系统后的深刻思考。

  1贯通培养理念

  张老师强调初高中贯通培养的重要性,指出竞赛学生最好能在高一取得关键成绩,以便高二高三能更专注于高考复习。

  2竞赛的必要条件

  张老师全面分析了开展竞赛所需的支撑体系,包括:明确的政策支持、契合的学校理念、必要的经济保障、系统的教材体系、专业的教师团队、有效的教学管理、合理的激励政策以及优质的生源。其中,竞赛体系与生源质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教学策略与兴趣激发

  在具体教学上,建议基础知识和练习可鼓励学生自主突破,教师则应侧重于综合难题的思路点拨。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4选拔与梯队建设

  陈老师提出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思路:可让小学高年级或初一学有余力的学生,跟随初二学生一起学习竞赛内容,在讨论中共同成长,但需要有专门的老师进行引导和负责。



  张老师的分享明确了学校发展数学竞赛的必要性,为有兴趣有能力参与数学竞赛的同学们做出最佳路径规划。



  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的探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最后的发言中,陈智兵老师对青年教师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在实践中加强理论修养,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石;第二,青年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学习新的技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第三,竞赛虽然不是我们的强项,但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挖掘和培养。在学生能力日益提升的今天,青年教师要发挥自身的长处,努力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为钱中的腾飞奠定基础。基于以上三点建议,陈老师对青年教师提出要求,下学期每位青年教师要至少上一节公开课,并在组内开展评课活动,以达到不断提升的目标。

  初中数学组研讨会

  本次初中数学组研讨会,既有刘老师融合AI、源于生活的创新课堂示范,也有对窦老师活动课设计的精雕细琢,更有张老师对数学竞赛体系的思考。它展现了数学组老师们对教学的热情、对创新的追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远见。从日常问题到抽象建模,从动手操作到思维深化,再到竞赛拔尖,数学的魅力与力量在老师们的智慧碰撞中熠熠生辉。期待这些研讨成果能转化为更精彩的课堂实践,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供稿:刘盼

  图片:初中数学组

  视频:刘盼

  编辑:赵佳雪方盼

  审核:王连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