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新闻
数据赋能五育,智慧融合育人——北京钱学森中学2025年度市级课题开题
来源:北京钱学森中学 发布时间:2025-10-23

10月21日,北京钱学森中学本部校区召开2025年度北京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教育督导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本次会议聚焦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围绕数据驱动、五育融合、人工智能赋能等前沿方向,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展现了学校在教育教学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与科研担当。会议特别邀请北京市丰台教科院主任侯爱琴、北京市第十中学晓月苑分校校长朱春平、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凯波作为本次课题专家评委,为课题作指导点评。

会议由教科研主任郭春红主持。首先是课题报告环节。刘培老师主持的《数据驱动下初中生上肢力量精准干预研究》率先亮相。该课题立足“健康中国”战略背景,关注初中生体质发展的关键期,指出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群体化、一刀切”等问题。研究提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个性化上肢力量训练与评估体系,实现从“漫灌”到“滴灌”的精准干预,旨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为青少年体育教学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

樊亚萌老师带来的《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人工智能辅助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课题针对传统高中物理“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教学局限,及现有人工智能工具侧重基础功能、缺创新思维培养体系的问题,构建“教师—AI—学生”三元互动模型。研究将设计覆盖学情分析、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的AI辅助课程路径,开发创新思维评价量表与3个AI智能体(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教学设计评价),响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推动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转型,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物理素养,同时缓解教育资源不均,为AI赋能基础教育提供实践案例。

刘松老师主持的《基于“大成智慧”的学生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与评价研究》,深度借鉴钱学森“集大成得智慧”教育思想,打破学段与学科壁垒,构建小学“启航”、初中“引航”、高中“领航”的贯通式育人体系。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与多元评价机制,探索五育并举的实施路径,力求形成具有“钱学森中学”特色的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随后的专家点评环节,三位专家对课题的前沿性和实践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围绕共性问题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建议。

侯爱琴主任在肯定课题时代价值的同时,重点强调了研究的“聚焦”与“落地”。她建议,研究目标应更加具体,避免过于宽泛;理论研究必须与一线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产出可操作的教学设计、课例等成果。同时,她特别指出,评价体系是难点也是关键,需要设计出能量化、可观测的评价工具,并注重在研究中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研究成果真正惠及学生成长。

朱春平校长赞扬了各课题的选题眼光与规范程度,并着重对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提出要求。他建议,各课题组需进一步深化核心概念的界定,夯实理论根基。在研究方法上,他鼓励跨学科、跨学校的团队协作,以获取更全面、科学的数据支持,确保研究路径清晰、成果丰富,最终形成能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的实践范式。

李凯波副院长则从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层面进行了剖析。她针对不同课题指出,研究必须明确效果评估的具体指标和方法,例如精准干预的效果如何用数据衡量,AI智能体的互动效果如何检验等。她强调,研究过程需要清晰的阶段划分和迭代循环,通过多轮数据采集与分析,验证策略有效性,最终构建起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让研究成果经得起推敲。

最后,郭春红主任作总结发言。她首先对各位专家的精准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本次论证会收获丰硕。她用三个“点”概括了本次科研工作的方向:明确“育人锚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贯通培养与身心健康;聚焦“研究热点”,以前瞻性视角拥抱数据驱动与模型建构;勇于“突破难点”,在复杂的模型架构与五育融合等关键问题上着力攻坚。她强调,教育科研最终要落脚于实践,学校将全力支持各课题组在“实践出真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将专家的宝贵建议转化为扎实的研究行动,力争产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优秀成果,在创新人才培养道路上谋新局创新篇。

金秋送爽,科研正兴。北京钱学森中学将继续秉持科研兴校、创新强教的理念,依托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北京钱学森中学”的智慧与力量。
撰稿:吴佳霖
摄影:王松环 满雨芳 王秀秋
编辑:赵佳雪 高欣 刘阔
审核:王连东





